電阻抗技術
Ur,A.等于70年代初期,曾發現生長旺盛的細菌培養物中出現電阻抗變化,其變化隨著
培養時間的增長而下降,從而提出了應用電阻抗技術鑒定標本中的細菌。
(一) 電阻抗技術的基本原理 電阻抗(electrical impedance)是指在交流電路中,導電
物質對電流所產生的阻礙和抵抗作用。它是由電阻性(retistive)成分和電抗性(reactive)成分組成的一種復合能量。一般而言,細菌可使培養基中的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和類脂等電惰性底物分解為氨、乳酸鹽、醋酸鹽和重碳酸鹽等電活性代謝產物。當細菌生長旺盛時,培養基中大量的電惰性分子即可轉變為許多電活性分子和離子,從而使培養基中的導電性增大,培養物的電阻抗則隨之降低。因此電阻抗測定技術,實際上是測量細菌代謝活性的一種方法。由于細菌種類不同,在培養基上產生的代謝物的活性也不一樣,從而成為應用電阻抗技術鑒定細菌的依據。
(二) 電阻抗技術的應用 這一測量技術自1975年由Ur,A.等提出后,目前認為它在以下兩方面的應用是有意義的:
1. 細菌鑒定 利用電阻抗技術測量許多細菌在特殊培養基中的生長狀況,可以迅速地獲得各種細菌特征性的曲線圖。到目前為止,利用這種方法已初步對腸道桿菌科中的各屬細菌、假單胞菌、類桿菌、梭狀芽胞桿菌、葡萄球菌和乳酸桿菌進行了檢測,結果表明,這些細菌的培養物均能產生特征性的電阻抗變化,由此而對細菌作出鑒定。
2. 菌血癥檢測 及時而準確地從菌血癥患畜體內檢出病原菌,可為臨床提供有效的治療依據,但應用常規方法目前還難以于48小時內報告檢驗結果,因此提供一種快速、敏感而簡便的血標本培養物檢測技術,也是微生物檢驗室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。Hadiy等采用Bactometer32研究發現,該法至少可檢出每毫升血液中含0.1CFU(菌落形成單位)。
另外,電阻抗技術還可以快速測定飲水、處理后的污水流出物、污染的河水、廢水等各種水源中的大腸桿菌及細菌的含量等。
(三) 電阻抗技術的特點 主要有以下四點:
1. 特異性 以該技術測定細菌培養物電阻抗的變化時,可以獲得各種細菌的所謂“指紋圖"或描繪出特征性的曲線圖。根據目前報道的材料看,不少細菌均有自身//的曲線圖,因此用本法鑒定某些細菌是準確的。
2. 敏感性 每毫升含103個細菌時,其代謝產物的活性于2小時內即可檢出,如每毫升的含菌數達105個時,其細菌的代謝活性產物于數分鐘內即可檢出。因為實際測量用的標本量為0.1ml,所以該法的實際敏感性為檢出每毫升含100個細菌的活性。
3. 重復性本法具有較高的重復性,不因操作人員的更換,或被檢標本批次的不同,而報告出不同的實驗結果。
4. 快速性報告結果的速度取決于被檢培養物中的活細菌數量,并與細菌的接種量呈正比,即接種量愈大,出現陽性反應的速度愈快。如利用該法檢測大腸桿菌、綠膿桿菌、糞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時,當接種量為每毫升含103~105個細菌時,一般于2小時測出,丙酸桿菌和產黑色素桿菌于每毫升培養基中若接種10~15個細菌時,其檢出時間則需48小時。此法通常較放射法快4~6倍,較常規法快10倍以上。
本法不足之處是與常規法獲得的結果有時不一致,不能--將標本中存在的污染細菌與被檢的病原菌之間**區分開。